镜片镀膜
由于任何物体对光线都有反射作用,连无色透明的玻璃也不例外,差别在于光线的角度是否会形成反射效果。对于理想状态下的镜片而言,光线能够完全透过镜头,并正确的在底片或 CCD 上完全聚焦。然而,事实上却是,每一种镜片都受到自身物理因素的限制,导致像差的产生,所以,由众多有“问题”的镜片所结合而成的镜头是不可能让理论上所有各种角度的光线完全穿过。以氧化镧光学玻璃为例子,其透光率可达到 90%以上,剩下的 10% 则会反射出去,形成炫光。为了弥补这项缺失,后来的镜片研究者开发了在透镜表面镀上一层膜来增加透光效果。
镀膜能够增加光线通过镜片的通光量达到减少反射,最终减少由于多次反复于镜片之间的光线而有效降低逆光下光斑的发生。当我们观察镜片表面时,能够看到的颜色就是被反射回来的光线所至,一般来讲,这样的颜色越深,眼感上越暗说明反射越少,该种镀膜越有效。虽然时下广泛采用多层镀膜工艺,但是由于变焦镜头的镜片数量很多,对于抗光斑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而对所有的镜片都采用镀膜处理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所以可以这么说,越是高价的变焦镜头,往往其成本的主要部分体现在对镜片的处理上,其实施镀膜处理的镜片越多,镜头整体镀膜效果越好。
为了满足各种摄影的要求,现代的镜头往往必需镀上多层膜。这些膜的功用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七大类:增透膜、反光膜、滤光膜、偏振膜、保护膜和电热膜。 而现代的多层膜技术大致可追溯到 1971 年由 Asahi(PENTAX) 光学公司所开发的 SMC(超级多层膜)技术,在1971年时,应用这项技术的 Takumar镜头在许多摄影展上大出风头。当时的 Nikon 已经具有 3层镀膜技术,超过五层的镀膜技术在理论上已经可行。日本的 Canon和德国的 Leitz(Leica 公司的前身) 也积极的发展类似的镀膜技术,但极限 7层镀膜瓶颈仍很难突破!另一方面,FujiFilm 则宣称他们开发的电子波束镀膜 EBC(electron-beam coating)号称可达11层!直到 Asahi(PENTAX)发布SMC 技术后不久,FujiFILM 也很快的将 EBC 镀膜技术导入摄影镜头的制造。
Asahi的技术来源主要购自 OCLI(Optical Coatings Laboratories Inc.),其后他们以这项多层镀膜技术为蓝本,改良并发展为自己的技术并把成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SMC 成为摄影光学的一个转折点,它使得开发现代的超广角镜头和超长变焦镜头成为可能。Asahi 技术的突破,让许多主要镜头制造商,包括Canon,Nikon和Zeiss 都付授权费给Asahi使用部分或全部的技术。Asahi的成功,让多层膜镜片的命名有了新的变化:过去,SC 表示单层镀膜,TLC 为双层,SMC 为 PENTAX 技术的多层膜,其后还有 MC 多层透光膜和 SSC 的开发。富士则一直沿用 EBC 作为其商标。
镀膜的色彩
一般来说镜片表面的镀膜层本身是无色透明的。只有没有透过镜片的光线会被反射回来,形成人眼可见的反光。透过镜片的光线越多,反光则越弱。不镀膜的镜头,其镜片的透光率比较低,镜片表面的反光比较严重,对光谱中的各种光线都有较强的反射,因此反光的综合色为白光;SC 单层镀膜的镜头,其镜片表面的反光较弱,大大增加光谱中部的黄绿光的透过率,只有光谱两端的红光和蓝光才被反射,因此反光一般呈淡蓝紫色;SMC 多层镀膜的镜头,其镜头的透光率极高,镜片表面的直接反光很弱,需要盖上镜头尾盖,正对着镜片玻璃逆光观看,从镜片的侧面观察才可以看到彩色的反光,这种反光依不同厂家的镀膜特性可分为深红(增透蓝光)、深蓝(增透红光)、深黄(增透蓝绿光)和深绿色等。其中深绿色的镀膜可以同时增加光谱两端的蓝光和红光的透过率,只有光谱中部的黄绿色光才被反射回来,因此这种增透膜的透过率曲线有红、蓝两个增峰值,有效的沿广色域。考虑到如果所有的镜片都镀上同一种增透膜,则这个镜头必定会发生偏色。因此,每一个镜头的不同镜片,都必须根据镜片所用的材质及其对不同色光的吸收程度,分别镀上不同特性的增透膜,相互搭配起来,才能使镜头总和的透光率增加,又能使镜头对色光的透过率达到平衡。